台灣殯葬禮儀與政策的演進:

         台灣從光復初期五零年代,這段時間仍然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型態,一般民眾大多過著簡樸的生活,喪葬型態也與光復初期並無太大的差異。

 

        到六零年代民生工業的興起,我們可以記得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最有名的一句「客廳即工廠」,政府帶領全國人民打拼經濟,造就後來的台灣經濟奇蹟。

 

殯葬亂象的原因: 

1.      社會型態的改變:在農村中,原本喪葬事務大多由自家人與鄰居來處理,因此對喪葬處理的相關事務及禮儀也由此方式來傳承。當民生工業興起後,年輕人離開農村,到工廠上班或大都會區尋求發展,傳統的喪葬禮儀的承續就產生斷層,處理喪葬的禮儀社就因社會結構的轉型開始承接一般人家的喪葬事宜。

 

2.      人民的生活轉為富裕:人民享受努力後的成果而開始有了積蓄,在當時社會經濟並不活絡,沒有像現在那麼多的百貨公司、商場、休閒設施等等,而且當時仍屬戒嚴時期,尚未開放觀光,口袋有錢但不知道要怎麼花、到哪邊花。一些不肖的禮儀業者,看準一般人的這個心理,便在喪禮中來大做文章,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宗教儀節,譬如目蓮救母、齋醮儀式等。 

3.      攀比心理的作祟:一般人常利用喪禮的排場來顯示自己的財富、社經地位及孝心,別人有的一定要有,別人沒有的就要求處理喪葬的禮儀社想辦法多弄點不一樣的出來,為了得到社會弔詭價值觀的認同,反而背離了喪禮原始出發的意義。演變成後來喪葬儀式中加入一些電子花車、八家將,還有跳脫衣舞,使整個喪禮變得光怪陸離,甚至於違背善良的風俗。 

4.      法令過時:光復以後的殯葬政策僅以民國三十五年訂定的【公墓暫行條例】,此政令一直沿用至民國七十二年,在七十二年訂定的【墳墓設置管理條例】內容主要是殯葬設施之設置管理,未規範到 殯葬經營管理、殯葬行為管理、禮儀服務業的輔導與管理,不符合現代人全方位的條件需求。 

         八零年代,人們依然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Discovery的製作團隊一次來到台灣,看到一次類似宗教性質的盛大行列,便從頭拍攝到尾,後來發覺原來是一個出殯的隊伍行列,在將影片於全世界播放前,取名為「臺灣的奇風異俗」。原本我們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傳統自居,但是由於一般民眾普遍富裕,社會風氣開放,政府又未能去注意,造成台灣喪葬禮儀開始普遍舖張化,使台灣殯葬文化的產生質變。在葬儀社缺乏專業知識及對喪家推波助瀾之下,極盡舖張而違背喪禮的本質。處理先人死亡的莊嚴儀式,所表現出來的卻是讓國際貽為笑柄,也讓政府顏面無光。

        到八零年代後期,國內大型的禮儀公司擷取國外的喪禮服務的經驗,對國內喪葬禮儀作改革,從服務人員的外表及禮儀內容徹頭徹尾做個改變,以莊嚴肅穆取代先前的喧囂雜陳。生死學與殯葬教育在此同時,也在國內積極推廣,在產、官、學共同為殯葬改革的努力下,在民國九十一年六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殯葬管理條例」,讓殯葬禮儀規範正式向前邁入一個新紀元。

 

 

出處: 台灣殯葬禮儀與政策的演進 - 終極導演-禮儀師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jpl330/3414234#ixzz1bOf95pb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v8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